<rp id="0wklr"></rp>
    1. <b id="0wklr"></b>

      <acronym id="0wklr"></acronym> <track id="0wklr"></track>
      <strong id="0wklr"></strong><wbr id="0wklr"></wbr>
    2. 良性互動讓網絡文藝不斷“生長”

      2023-11-14 11:35
      來源:光明日報

      電影《長安三萬里》一度在網上掀起藝術虛構與歷史真實的熱議;反復播出的中國四大名著改編電視劇,是網友混剪視頻時頗為熱衷的題材;而從網絡文學“變身”電視劇的《甄嬛傳》,又回頭貢獻了無數網絡熱梗和表情包……以往提起網絡文藝強調“網絡首發”,小說先上網再出書,還是先出書再上網,決定其是否被看作“網絡文學”。然而,人類的創造力和藝術追求從不受媒介限制。新媒體贏得越來越多的受眾,影視音畫也自然向網絡進軍,而網上的討論同樣被看作是文藝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絡的發展帶動多種媒體協作,合力孕育了真正意義上的融合文化。不同文藝類型頻繁跨越邊界,實現良性互動,是當下網絡文藝發展進程中的一個突出特點?! ?/p>


      價值引領和良好素養共同成就優秀作品


      優秀文藝作品從何而來,又因何而變?這是人們試圖解答的問題。加拿大思想家麥克盧漢的支持者認為,既然“媒介即信息”,那么新媒介自然生成新文藝。實際上,優秀文藝作品離不開相應的媒介素養,創作者的學習、媒介經驗的積累和外部力量的引導不可或缺。


      近來受到好評的網絡文藝作品,基本上都是多種媒介經驗的融合,源于長期的學習儲備和專業團隊的策劃。藝術創作不同于單純的情感表達,仍然是需要專門技能和審美熏陶的高層次工作。盡管網上人人都能寫帖子、傳視頻,但質量存在優劣之分?;ヂ摼W需要更多內容,也為提升文藝作品的創造力和欣賞水平提供了更豐富的途徑。在傳統的學校教學與私淑師承之外,人們可以通過視頻號推送、知識人問答、在線求教等方式獲取真正感興趣的知識。通過網上的學習和創作發布,網絡文藝顯得分外活潑。繁榮的根源不在媒介,而在于更順暢的學習渠道和更多的展示機會。也就是說,互聯網本身并不必然孕育好作品,是專業訓練下與媒介相適應的藝術素養孕育了好作品。多渠道學習、審美能力提升、有效運用新媒介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網絡文藝從個人消遣走向精品創作的有效路徑。


      由于屏幕瀏覽習慣的養成和文化產業的興盛,網絡文藝吸引了大量媒介資本的投入。以網絡文學為例,幻想類網文改編難度相對低一些,經濟效益又高,受到資本的青睞,這在無形中擠壓了其他題材類型的空間。文化管理部門開展的推優、扶持等行動,即在突破單一的市場標準,讓具備精神力量、面向社會現實的作品獲得更高曝光和轉化機會,從質量和業績兩方面發揮示范作用。有針對性的培訓幫扶,切實打開了網絡作者的視野,他們以網絡特有的幻想手法和源自現實的充盈細節,讓網文跳出既有套路,接地氣、有擔當的作品構造起現實題材與幻想題材并行的新面貌。這些培訓幫扶為作者提供了更多認識世界的機會,讓他們帶著源自現實的熱情進入網絡文藝創作。


      網絡時代的媒介素養源于對文化資源的繼承和媒介技術的掌握,表現為對時代文化主題的深入發掘,對傳統審美模式的理解,對媒介表達力的凸顯,同時也離不開網絡文藝現場的清朗有序。優秀網絡文藝的誕生有路徑、可辨識,是新媒介時代價值引領和良好素養彼此成就的結果。


      即時的、有針對性的評論有利于創作提升


      作品只要聯網就向受眾敞開,網絡文藝將評議權留給公眾,并受媒體形式、數據技術等影響。融合多媒介經驗和技藝的網絡文藝,以開放式、未完成為常態。與傳統文藝相比,網絡文藝更重視用戶反應,其“召喚式結構”特別明顯。德國美學家伊瑟爾指出,藝術作品的留白和不確定性,使之具備召喚受眾讀解的能力。在網絡上,這種能力獲得前所未有的釋放。越是好作品,用戶越愿意通過跟帖留言、發彈幕等方式第一時間表達觀點。網絡文藝評論的主要特點就是深入現場,是一種實踐性的評論模式,也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評論樣態。


      隨著網絡文藝作品的豐富,網絡口碑、網友評分等成為人們避免浪費時間的依據。網絡文藝領域出現更多好看、好玩的對象,用戶也樂于為有價值、耐人尋味的作品發言。在主動選擇之外,數據推薦、頁面引流等功能的優化同樣關系著作品評價。以往人們的評論統一出現在作品頁面,而如今“10萬+”作品多通過自媒體推送,號主可以精選留言排列。網絡文藝創作者能夠有效了解目標對象的審美心理與精神需求。


      網絡文藝作品價值與評論數量和持久度密切相關。一些網絡言論也許只是簡單地吸引眼球,卻能像鲇魚一樣產生刺激與回應的效果。在網絡文藝評論現場,大量言論不僅標志著作品的豐富性,還意味著進一步開拓的余地。因此,一部作品受關注越多,各方面的評論隨之越豐富,經過多方位的“打量”,作品的內在脈絡也越發清晰,從而有助于創作質量的不斷提升。


      新生代網絡用戶不甘失語,也不輕易介入無意義的爭辯。在發聲和對話之間,他們主張平等自律,積極行動。在選擇自由與理性自律之間,媒介技術與網絡文藝、創作提升與評論深化等領域都呈現出新的趨勢。


      接受者成了創作者,“讀者”“觀眾”成了“用戶”


      網絡文藝總體上具有混搭、交融的特點。比如說,“屏面語”實現口語與文字的跨界,“玩勞動”創造邊生產、邊消費的主體。網絡社會文化和生產模式等層面的良性互動,為網絡文藝超越媒介提供新路徑。


      “屏面語”是支撐網絡文藝的基礎。它通過屏幕上的文字互動再現口頭表達,營造動態人際交往環境。在不同媒介界面中,它都以語言介入,推進網文、播客、漫畫、短視頻的協同生產和相互轉化。交往欲望驅使下的公眾參與,彌補了部分網絡文藝作品表達形式單一、完成度低等不足,有助于提升作品知名度,加速IP轉化。網文里缺乏的描寫,由讀者直接“上場”補足細節;角色欠缺的互動,由二次創作的故事展開。在網絡創作中,結構完整性和邏輯嚴密性的不足不再是障礙,因為讀者可以隨時將作品“據為己有”,幫助原作者補足原文。


      網絡文藝作品對構思獨特和共情強度的追求往往大于對語言精致嚴密的追求。想象力和感染力帶動網上閱讀、聊天等結為一體,使消費行為串聯成生產行為,把被動的接受者變成積極的創作者,“讀者”“觀眾”成了“用戶”。網絡上年輕用戶從“玩”起步,寫故事天馬行空,做播客有模有樣,還拍攝、剪輯,當視頻號博主,不僅產出多姿多彩的新媒體文藝,還提供差異化的小眾課程。好奇心和新技術為創作主體打開新路徑,人們借助智能應用,將“玩”變成有意義的生產。


      這種生產模式恰好解答了“人工智能時代,人將何為”的問題。不可否認,人工智能以數字將原本專屬于人的技藝推演到極致。大多數人無法與程序比邏輯,與機器拼理性。然而,藝術創作不在于完美無缺的技術,而是靠創意和情感取勝。蘇東坡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狈▏囆g家馬蒂斯說:“精確描繪不等于真實?!彼囆g與技術的差別不論古今、無礙東西。當人工智能將技藝推演到極致,人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識別、判斷和個性化取舍,用媒介更好地輔助創作。人工智能挑戰的不是文藝生產,而是主體性,即人是否愿為“數據生成物”署名,如果有一天藝術家的簽名也要由人工智能支撐,那么人就成了人工智能的軀殼。


      在媒介融合推動下,網絡借助提煉話題、調動情緒的能力,不斷將人們的目光從外部的大屏幕吸引到手掌心的小程序。作為新媒介時代文藝發展的新形式,網絡文藝通過數字手段傳播以往媒介的文藝精品,以算法分析抽象,提煉其審美模式和辨識要素。通過濾鏡的簡化概括,每個人都能輕而易舉畫出“凡·高配色”,讓照片給人留下“莫奈印象”。與此同時,以往由從容時間、經久磨煉和情感偏好而得來的“靈韻”,也在批量、快捷的屏幕產出中被忽略了。這是沉溺于網絡文藝的用戶需要沉下來思考的地方。


      總的來說,網絡社會的新生代不忙于追逐技術變革,而是熱衷享受文藝作品的深厚文化底蘊和全新審美表達。只有那些傳承錦繡文脈、表達現實溫情的作品,才真正展示出新媒介語境下人類藝術創造的魅力,激發出全社會參與創作的活力。


      (作者:許苗苗,系首都師范大學藝術與美育研究院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社交媒體時代網絡文藝中的‘玩勞動’研究”〔22BZW023〕階段性成果)

      欧美国产亚洲日韩粽和网|91精品国产综合久蜜臀|内精品自线自拍1717|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水蜜桃